我们团队做口袋育儿(微信:koudaiyuer)这几年,深深的感到有两件事从“观念”上能彻底影响宝妈的育儿行为。第一件事情是“中医观念”,今天不说了;而第二件事情可能就是“母乳喂养”了!母乳喂养,很多时候不是一个“能”或“不能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“观念”问题!太多的新手妈妈没有母乳喂养或提前结束母乳喂养,是因为被错误的观念误导!而这些错误的“母乳喂养”观念,来源于长辈、亲友、网络,甚至,来源于医生!
8月1日-7日是全球母乳喂养周,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在鼓励母乳喂养以改善婴儿健康。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口袋育儿,希望通过纠正母乳喂养中常遇到的20个误区,也为宣传母乳喂养尽一份力量!因此请读到这篇文章的宝妈,都能转发一下,让更多妈妈们看到:母乳喂养,从正确的观念开始!
误区一:母乳6个月后没营养
很多人认为6个月之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,要添加配方奶粉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,任何时候,母乳都是宝宝最好的食物。它除了提供能量和重要的营养素之外,还有各种免疫保护因子。只是满6个月以后,单一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,必须引入其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,另外,按时添加辅食,还能够促进感知觉、心理及任职行为能力的发展。
正确做法:宝宝6个月后,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者更长时间,并正确添加辅食。
误区二:母乳喂养只能到2岁
WHO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(不添加辅食),然后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更长时间,同时要补充其他适当的食物。也就是说,母乳喂养的时间不仅仅到2岁,只要妈妈和宝宝愿意,之后继续母乳喂养也是没问题的,但是要注意辅食的添加,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。
正确做法:随着妈妈和宝宝自己的意愿,继续母乳喂养,但要正确添加辅食,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。
误区三:月经期间母乳没营养
有的妈妈可能在哺乳期来月经,但这并不会影响母乳的质量,还是应该继续坚持母乳喂养的。但是在这个期间,母乳的量可能会受到影响,所以宝妈要多喝水,让宝宝多吸吮,以恢复奶量。关键是宝妈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!
正确做法:继续母乳喂养,如果量减少,增加哺乳次数,刺激乳汁分泌。
误区四:哺乳期间应忌口
经常会听到老人说哺乳期的妈妈不能吃这不能吃那,实际上,除了一些特殊的对于宝宝有影响的食物之外,比如酒精、汞超标的鱼类,除此之外没有什么食物需要特别忌口。相反哺乳期的妈妈应该食物的多样化,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均衡。有些食物具有特殊的味道,比如辣椒、香料或者一些蔬菜,如果引起宝宝抗拒,也可以避免食用。另外,如果确定某样食物引起了宝宝过敏,那么这也是要禁忌的。
正确做法:哺乳期妈妈除了一些特殊食物,都可以吃,保证食物多样、营养均衡最重要。
误区五:哺乳期生病不能母乳喂养?
妈妈只有在罹患少数疾病的情况下才需要放弃哺乳,比如艾滋病、结核病等等感染传染类疾病。对于普通的感冒,妈妈照样可以进行母乳喂养,因为妈妈的体内的抗体可以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,从而增强抵抗力。但是期间的药物,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服用。
正确做法:坚持母乳喂养,除非医生明确告知属于喂养禁忌。另外,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,切忌自行服药。
误区六:奶水清、不浓,就是没营养
母乳分为前奶和后奶,前奶主要含有蛋白质、矿物质和大量的水分,比较稀;而后奶中含有丰富的脂肪,呈乳白色。
正确做法:喂奶的时候,要尽量喂完一侧再换另一侧,这样能够让宝宝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后奶,保证营养的全面。
误区七:哺乳前要用消毒巾擦拭?
妈妈乳头上含有的细菌,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肠道菌群,促进自身免疫系统的成熟,而用消毒剂擦拭杀灭了有益菌,反而对宝宝不利。
正确做法:哺乳前,用温热毛巾擦拭即可。
误区八:宝宝出生后可以先奶粉喂养,乳汁分泌后再母乳喂养
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,有利于预防婴儿的过敏,并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发生。同时,宝宝早期反复的吸吮乳头,是确保成功纯母乳喂养的关键。有的妈妈担心不喂奶,宝宝会饥饿,实际上宝宝出生时体内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和血糖维持能力,可以满足至少3天的代谢需要,所以不用太担心。但是,要注意监测宝宝的体重变化,只要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%就应该坚持母乳喂养。另外,如果第一口摄入的是配方奶粉,反而可能引起过敏反应。
正确做法:妈妈开始没奶的时候,也不要给宝宝喂配方奶粉,并监测宝宝体重变化。坚持母乳喂养,除非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%。
误区九:哺乳妈妈情绪不好,奶水有毒
妈妈的情绪不好,可能会影响到奶量。另外,由于体内催乳素的分泌,可能导致妈妈情绪容易波动,这是很正常的。但是哺乳期情绪不好,不会影响奶水质量,更不可能“有毒”
正确做法:哺乳妈妈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,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缓解不良情绪,比如听音乐等。
误区十:哺乳期不能化妆、染头发
有人觉得哺乳期化妆或者染发会影响母乳,实际上,国际母乳协会和英国NIH都认为,基础皮肤护理和烫发染发,不影响母乳。
正确做法:可以化妆,但建议基本护理就可以,不要浓妆、彩妆;不要涂抹手指甲(因为妈妈可能经常接触宝宝),不要让宝宝接触染过的头发。
误区十一:哺乳期多喝汤能增加奶量
传统中认为鱼汤、猪蹄汤、鸡汤、骨头汤等汤类对于哺乳期妈妈来说是最有营养的,实际上汤中含的成分主要是脂肪,过多的摄入不仅可能导致能量超标引起肥胖,还可能由此导致乳腺管堵塞。
正确做法:哺乳妈妈可以多喝水,建议哺乳期妈妈每天喝水3000毫升以上。
误区十二:初乳要挤掉
在宝宝出生后的1-7天内,妈妈分泌的乳汁颜色发黄,质地也比较粘稠的,有些人认为要挤掉,实际上,这是“初乳”,除了提供全面的营养之外,还含有大量的抗体和免疫细胞,以保护宝宝免受有害菌伤害,算是宝宝的第一次自然、100%安全的疫苗接种。另外,初乳对婴儿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,有利于宝宝胎粪的排出,预防黄疸
正确做法:尽早开奶,摄入初乳。
误区十三:宝宝啼哭后才喂奶
宝宝啼哭实际上是饿过头的表现,这个时候的宝宝很难平静下来,是不利于喂奶的。当然,并不是每次啼哭都是因为饥饿,也可能是因为想要拥抱或者受到了过多的刺激,比如太热或太冷,妈妈要注意区分。
正确做法:最好在啼哭前喂奶,注意观察宝宝的表现出的饥饿的一些信号,比如移动他们的头从一边到另一边,把收获着拳头放在嘴巴里吸吮,伸舌头,还会蹭到妈妈的胸前等。
误区十四:妈妈感觉不到奶涨,就是奶量不足
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,有的妈妈会有涨奶的感觉,而有的妈妈则没有,另外,一般在哺乳尚未稳定时才会有涨奶的感觉,之后奶量分泌和宝宝进食平衡后,不会再有涨奶的感觉。所以,不能通过是否涨奶来判断奶量是否充足,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情绪或者尿量以及生长发育情况来判断。
正确做法:奶量是否充足,不是妈妈说了算,而是宝宝最有发言权。
误区十五:产后奶量少,要添加配方奶粉
母乳是随着宝宝的生长不断变化的,开始小宝宝的胃容量较小,每次只需要一点奶就足够了,所以,妈妈的奶水也会相对少一些。之后随着宝宝的长大,胃容量的增加,妈妈的奶水也会越来越多。
正确做法:坚持母乳喂养,亲自喂奶,增加吸吮次数,促进奶量分泌。
误区十六:乙肝妈妈不能母乳喂养
乙肝并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,只要在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注射,以获得保护,使得宝宝感染乙肝的几率降低。
正确做法:提倡母乳喂养,做好预防措施。
误区十七:用微波炉加热母乳
在母乳喂养顺利、乳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,宝宝满3-4周后,可以偶尔使用奶瓶,让妈妈短时间的离开。但是避免用微波炉加热,因为会使奶瓶中部的奶温度过高,即使奶瓶摸起来并不烫手,但是中间过热的奶可能导致宝宝口腔烫伤,另外,如果加热的时间过久,可能造成奶瓶爆炸。这种加热还可能破坏母乳中的一些抗感染、营养和保护物质。
正确做法:将奶瓶放置在热水阀下冲,或者放置在温水的容器中加热。
误区十八:吃奶粉的孩子长得更胖、更壮
之所以吃配方奶粉的宝宝会长得更胖、更壮,是因为奶瓶的设计,使得宝宝吸奶更加方便,容易导致奶量摄入过多。母乳吸吮相对困难,而且营养更加全面,吸收率更高,也并不需要更多的奶。另外,母乳中含有一种激素成分“瘦素”,能够调节人体脂肪的代谢,减少进食,但是在配方奶粉中没有。肥胖并不是一件好事,婴幼儿肥胖会增加成年后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。
正确做法:坚持母乳喂养,因为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,其中含有生物活性成分,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更加有力。
误区十九:妈妈得了乳腺炎,不能喂奶
一般来说,即便得了乳腺炎一样可以正常哺乳,除非是严重到住院治疗或者医生严令停止哺乳的程度。当然,也可以通过调整服药时间,来降低药物对宝宝的影响。
正确做法:继续母乳喂养,并且在刚刚喂奶完毕或者宝宝进入长睡眠之前服用药物,使得哺乳时间错过药物浓度最高的时刻,将对宝宝的影响降到最低。另外,妈妈服药后要多喝水, 促进药物的代谢。
误区二十:储存的奶颜色发绿,是变质了。
吸出来的奶储存后会分层或者有颜色变化,这是由于脂肪和蛋白质分离后导致的,只要晃动一下奶瓶,即可恢复,并不是变质了。
正确做法:正确储存母乳。如果是解冻的母乳,一定要在24小时内食用,不可再次冷冻,如果未能一次喝完,剩余部分要在1-2小时内喝完或者倒掉。
|参考资料:
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(第6版)
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版)
http://kidshealth.org/en/parents/breastfeed-often.html#
https://www.healthychildren.org/English/ages-stages/baby/breastfeeding/Pages/Transitional-Milk-and-Mature-Milk.aspx
阅读原文 阅读 246532017-08-04